为什么决定在2024年初开一个个人博客

也许这并不是一篇结构化或系统化文章,而是一些零星想法的连缀。

作为90后,可以算半个互联网的原住民,从小学开始接触计算机(那时候似乎叫微机),初中时候得益于妈妈为了申请高级教师资格而必须通过计算机的相关测试因而给家里添置一台家用计算机,我可以有较长时间使用电脑的经验在当地同龄人中应当不晚。不过我并没有学习过编程相关的知识,使用电脑也多是浏览网页或偶尔玩电脑游戏。那时候可能根本不能设想自己竟然也可以拥有一个独立的网站,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只要在浏览器中输入特定的域名,就可以访问到你想呈现给他们的内容。

2009年上大学后,正值web2.0概念的兴起,一系列SNS平台的兴起,得以让我读到了大量感兴趣的文字并进一步了解那些学科领域。也正是那个时候,中国的网民们(或许不仅限于中国)开始以为,人们的创作或许不需要发布在自己的网站或博客上,“平台”这一概念开始兴起,Facebook、微博、知乎,乃至到后面的youtube、b站和小红书,似乎总有一款可以满足你多样化媒介的创作需求,也可以提供匹配你所创造内容的精准受众,抖音的出现可以说是这波浪潮的终点,它提供了一种容易上瘾而难以戒断、极度拿捏人性且进入门槛又特别低的产品形态,同时把控了内容的创作者和消费者,长久地把大部分吸进去。

我本人并不是抖音的用户,如果不是为了看看抖音商城上销售的商品是否有价格优势,我可能都不会下载这个app,但是我也说不好我如果开始高频使用这个app,我是否也会变得不可自拔,并被它提供的算法给征服。据说,抖音的算法创造了一个“信息茧房”,身处其中的人会不断被推送那些自己最感兴趣和喜欢的领域(当然,色情、暴力、食物和危险这类天然就生物性吸引人注意力的内容更是必不可少),不过我倒是认为,“信息茧房”一说未必准确,抖音的算法工程师或许早已把你可能对已看了太多某类型内容而可能产生倦怠的这一因素考虑到了,他们甚至会不时推送给你一些你大概率会感兴趣的相关内容或不知道你感不感兴趣但是与你原本的兴趣想去甚远的某一些内容,以便测试你的其他兴趣领域,从而更长久的服务与你。我不是算法工程师,目前也尚未深入了解过这个领域的知识,但是我想上面的思路是再粗浅不过的设想。抖音的这个思路已被所有app争相效仿,无论是中国目前风头正劲的小红书,还是Facebook旗下的Instagram,它们或许在执行层面未必能像抖音这么极致和到位,但是思路看上去是一脉相承。

我不使用(准确地说是不刷但是可能会搜索其上的内容)这些app的原因,一方面是不想被决定我该看什么不该看什么,另一方面也是不想让这种专门利用人类生理性弱点来制造内容的策略得逞,再就是,短视频终究是一种低门槛且低效率的媒介形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该忍受如此低密度且低质量的信息摄入或娱乐形式。所以,我本人更想消费文字内容,我也因此更有意愿贡献一些文字内容。毕竟,文字内容在当今互联网上的占比应该已逐步下降。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自然是因为,平台(尤其是中国的平台)会对你创作的内容大加干预,轻则篡改或进行关键字替换,重则直接删除,我想这是任何对产权有所重视的人都不愿意接受的,迫于经营及生存压力不得不接受如此现实的个人和机构是值得同情的。 最后,我之前其实并没有写东西的习惯,更不用说发表了,这一方面是担心写下的东西隔几年再看难免感到尴尬幼稚愚蠢害羞,一方面也是因为自恃记忆力好,对于很多信息并无整理及记录的必要。但时至今日,我一方面渐渐感到大脑之不可信,另一方面也渐渐体会到,很多事情如果不以文字的形式写下来,你以为已经思考清楚了的那些话题其实可能尚很混沌,王兴曾在饭否引用罗荣渠先生的话“思想是气体,谈话是液体,写出来才是固体”,我想大概表达了类似的意思。

2024年2月7日